台灣優勢產業的誕生

林育中
2025-10-23

台灣目前有3個產業在全球的表現相對耀眼,分別是醫療體系、電子製造服務和半導體。競爭力的來源雖然在不同產業可能各自相異,但是都有一個共通的來源,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長期社會菁英的持續投入產業,而這時間尺度是以甲子為單位來計。

台灣的醫療體系在世界的評比長年高居第一,毋庸贅述。

台灣的現代西方醫學訓練始於日本殖民政府於1899年設立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Medical School of the Taiwan Governor-General,即台大醫學院的前身)。1904或1905年間台籍人士南志信入學,1909年畢業,成為台灣本土人士接受近代西方醫學訓練的第一人,從此引領台灣菁英從醫的序列。

台籍人士於日據時代不容學習政、法專業,而台灣醫生的收入及社會地位長期居於高位,是以持續吸引社會菁英投入,至今仍是大學招生第三類組的首選。醫療體系的管理人員也是從此團體中挑選,這解釋了為何台灣醫療系統能長期脫穎而出。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原來是服務業,有強烈的地緣關係。而且醫療、保險等各國都有各自的法律規範,不易將之產品化輸出。但是從人工智慧逐漸加入醫療體系以後,這類服務性產品的地緣壁壘逐漸消失,可以合理預期台灣的醫療服務將有擴大版圖的可能。

從20世紀初迄今,這是兩個甲子社會菁英的持續投入。

電子製造服務業與半導體產業是另一個故事。1966年台灣政府鑑於長期巨額貿易逆差的考量,建立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EPZ),以賺取外匯、降低逆差。

「巨額」的貿易逆差是多少金額呢?不到1億美元,但這是當年台灣GDP的2.5%!

出口加工區的設立以及其他產業的集體努力使得台灣於1971年轉變為貿易順差,並且長期維持順差。

當時加工出口區中主要產品為黑白電視,首先入駐的外資企業為RCA (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之後還有增你智(Zenith)等。這些外資企業的先後進駐使得台灣黑白電視出口產量佔世界一半以上。

雖然此時彩色電視已經問世,黑白電視算不上高階消費性產品,而且在台灣的加值也只是簡單的組裝,但是外商大規模的進駐形成台灣電子業的基底。後來RCA移轉黑白電視技術更進一步深化台灣技術能力。這些貢獻至少不亞於「造山者」中描繪的RCA移轉半導體技術給台灣。電子業的先發成為後來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沃土。

現在看來,此舉奠定台灣電子製造服務的基礎,也驅動電子製造的供應鏈,譬如鴻海在1973年成立時便是以電視旋鈕(knob)供應商的角色切入電子製造服務產業。

也許是巧合,但更可能是薪資的市場機制,當1971年台灣貿易開始轉為順差時,電機系也同時成為大學第二類組的首選,台灣的菁英人才開始流向電子業,最後乃至於半導體產業,迄今也近一甲子。

有趣的是台灣特殊的大學入學制度促使特定產業的人才供應特別充裕,間接的也讓台灣的產業發展集中於特殊的領域。對於台灣這樣人口基底相對有限、內需市場狹小的國家,專注與集中恰恰好是應有的發展策略。這段歷史可以讓目前竭力想發展自有半導體的國家借鑒參照,更可以讓想以其他方式掠奪產業的國家省思。

現為DIGITIMES顧問,台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常務監事。198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後轉往科技產業發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總、普天茂德科技總經理、康帝科技總經理等職位。曾於 Taiwan Semicon 任諮詢委員,主持黃光論壇。2001~2002年獲選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監事、監事長。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