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半導體廠高度依賴計算能力。2000年後才引進的計算方式主要包括第一原理計算(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和機器學習, 2025年又即將加入量子計算。我將這些方法稱之為計算半導體(computing semiconductors)。
第一原理計算是指由最基礎的物理學底層出發,包括量子力學、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等,用以計算材料的諸種性質。第一原理計算於1970~80年代在凝態物理(condensed matters)和量子化學(quantum chemistry)成為標準稱謂。
在1980~90年代,一些半導體大廠的實驗室如IBM,Bell Labs和NEC開始用它來計算高介電值物質(high k dielectrics)、缺陷(defect)、異質結構(heterostructure)等。
2000年後因為第一原理計算的套件廣泛開發與商業化,以及計算機算力的大幅提升,許多半導體公司將其整合入研發的工作流程之中。2010年後,第一原理計算已經變成各大晶圓廠的研發標準工具。
第一原理計算的應用例子包括高介電值物質(如HfO2、ZrO3等)、缺陷及可靠性模型、新通道(channel)材料(如Ge、III-V族等)、二維材料(如MoS2、WSe2等)。
第一原理計算幾乎可以涵蓋晶格材料的所有性質,包括能帯寛(bandgap)、電場、磁場、自旋(spin)、電子傳導(transport)、熱(thermal)、振動(vibration)、光學(optical)等性質。
第一原理的計算在搭建晶格結構時依所欲建構材料的原子種類、共價鍵(covalence bond)長度、晶格對稱(lattice symmetry)、相位(phase)等因素來組織材料,宛若堆疊樂高。也有能力故意在晶格中空出一兩個位置,形成空隙(vacancy);或者加入其他類原子,形成摻雜劑(dopant);甚至形成錯位(dislocation),這就是半導體製造過程中有意出現的結構或無意出現的缺陷。
不同的分子結構亦可設法連接在一起,這就是2種材料的介面(interface)。現在的半導體元件微縮近乎極限,材料的本體(bulk)部分差不多就恰好只能實現電子該有的傳導性質。由於本體部分日益單薄,介面性質的重要性逐漸增加,因此成為半導體材料研究的重要題目。
總結一下,第一原理在半導體目前最重要的應用有三:
一是材料的能帶結構與電性(electronic properties);
二是缺陷、摻雜劑和可靠性的分析;
三是下世代元件新材料的開發。使用第一原理計算大幅的降低原先試產批(pilot lots)的使用,也縮短開發時間。
雖然學術界在2000年起就有如晶圓缺陷分類、良率分析等大數據的應用,但是現代意義的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2015年後才開始應用於晶圓圖模式識別(wafer map pattern recognition)。
接下來掃描式電子顯微鏡影像分析(SEM image analysis)以及缺陷檢測(defect inspection)也開始以機器學習來處理。
到了2017年以後,主要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以及晶圓廠開始應用機器學習於缺陷檢測、曝光熱點偵測(lithography hotspot detection)、製程監控(process monitoring)等。
2020年後機器學習的技術日趨成熟,於半導體工作流程中被廣為採用,包括用於良率學習(yield learning)的晶圓圖缺陷聚集(wafer map defect clustering)、光罩合成(mask synthesis)及光學鄰近效應修正(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熱點檢測(hotspot detection)、自動光學檢查(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AOI)、預測性維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等。大致上透過高維度、巨量資訊的分析及圖形辨識(pattern recognition)監控工廠及提升工作效率。
由於機器學習的深度滲透,整合後的結構形成智慧製造(smart manufacturing)、虛擬工廠(virtual fab)、虛擬晶圓(virtual wafer)更有效率的製造、研發系統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