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海外建厂艰辛路 大联盟成员同框说分明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太阳诱电microsite
Event

台积电海外建厂艰辛路 大联盟成员同框说分明

  • 陈玉娟台北

图左起为帆宣总经理林育业、汉唐总经理赖志明、台积电厂务副总经理庄子寿。陈玉娟摄
图左起为帆宣总经理林育业、汉唐总经理赖志明、台积电厂务副总经理庄子寿。陈玉娟摄

台积电承受了地缘政治巨大风险压力,在外界不看好下,不得不宣布高成本的长期海外扩产大计。其中,美国亚利桑那首座厂建置难关重重,人才、成本与法令的困难接二连三出现,台积电与相关厂务、设备及材料供应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肩负全球建厂重任的台积电厂务副总经理庄子寿表示:
 


从台湾到海外,供应链要「入境随俗」与遵守当地法律。另外,千万别为省一点点钱去冒险,不能再以台湾思维去建厂,「系统化」是供应链必须加速学习与导入的首要之件。

近年欧、美、日等大国,以地缘政治压力及补助金策略等,力邀台积设厂。欲利用台积磁吸效应,企图快速整合且建构半导体供应聚落,推进技术与拉升本土产能规模。

而自2020年台积电陆续宣布美国、日本、德国建厂计划以来,台积与「大、小联盟」夥伴,例如厂务供应链就不断面临挑战。对此,台积建厂的左膀右臂汉唐、帆宣,难得与大客户台积电同框分享海外建厂心路历程。

帆宣总经理林育业点出台湾与海外建厂差异

林育业表示,多年前台积电美国WaferTech建厂时,单就消防设备验收的严格程度就令人印象深刻,当地规范要求逐点测试,验收历程长达1月,与台湾「弹性协调」作风差异甚大。

在海外,法规具有绝对约束力,无法以人情或弹性方式取代,企业必须全盘遵守。不仅延长流程,也对专案管理提出高要求。如日本企业纪律严谨,以前在日本合作时,若主管要求「隔天早上8点前交报告」,员工必定准时完成,德国与美国则有不同的工作文化与习惯,共通点是高度重视制度化流程,强调责任归属与程序完整。

相较之下,台湾虽效率高,往往依赖人力与临机应变,缺乏制度化累积,这在全球半导体建厂专案中容易造成落差。

汉唐总经理赖志明坦言台厂必须学习方法论

赖志明则指出,建厂须同时满足系统功能、法规程序与可建造性等三大需求。然而,台湾团队长期习惯于业主客户合作,虽能满足功能需求,对海外法规与程序不够熟悉。

供给面上,台湾拥有完整供应链,但海外建厂需依赖当地承包商,这让台湾团队必须重新适应不同的施工模式。

在台湾,工人与分包商之间拥有高度默契,能在设计尚未完全完成时,便展开施工,灵活调整快速推进工程。然在美国完全不可行,一切都有明确文件依据,设计未完成前不得动工。

这让台湾团队初期经常碰壁,效率大幅低于预期,但团队逐步调整后,反而更能欣赏美国在制度化、分工化上的优势。

赖志明直言,过去低估海外需求的复杂性,高估了「台湾模式」的适用性,这段经验相关宝贵。

现在美国分包商与承包商在学习上的速度比想像快得多。只要完成一次流程,便能迅速提升效率,并以系统化方式吸收知识。这也提醒台厂,在全球市场上不能只倚赖过往经验,必须学习方法论(methodology)。

台积电强调细节与制度是立足国际的关键

台积厂务副总庄子寿则指出,无论在哪个国家建厂,基本条件都相同,否则工厂无法营运。

但各地的「方法论」差异甚大,日本与德国的学习能力极强,美国进步速度也远超外界预期。反观台湾,长期以来偏重结果、忽视过程,常以人力管理取代制度化方法。导致专案短期内看似顺利,但后续问题却交由营运团队「扫雷」。

庄子寿强调:「我们不是只是去盖工厂,而是去学习盖工厂的方法。」唯有建立正确方法论,注重细节与制度,台湾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长久立足。

另近期受关注的工作签证问题,林育业表示,帆宣曾派员工持观光签证赴美,结果在海关遭拦查,只能透过AIT协助。这显示海外派遣不仅涉及技术,也需更严谨处理法规与签证问题。

赖志明则建议,企业若要长期经营海外工厂,必须找一位优秀的当地人资经理,协助团队融入当地。

庄子寿指出,不应将困难视为阻碍,而是成长的契机。唯有勇于承担挑战,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学习与壮大,争取「困难的工作」,因为唯有如此,企业才会进步。

关税问题就是法律问题 合法经营至上

针对美国加徵关税议题,林育业则表示,对帆宣的影响是间接的,专案中约有3分之2成本来自当地,3分之1需进口,若遭加税,最终还是会转嫁至客户与终端消费者。

因此,帆宣采取「Taiwan plus one」策略,在越南设厂,降低生产集中风险,并为政策波动预留替代方案。

庄子寿重申,关税本质上就是法律,企业到任何地方都必须遵守当地规范。虽然成本压力可以与客户分摊,但绝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铤而走险,合法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责任编辑:何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