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 Intelligence:AI優化能源效率與韌性

徐宏民
2025-08-20

Intelligence需要能源當作燃料供應,同樣的,AI技術的發展,也正提升能源的韌性以及效率。

AI與能源互相為用:AI需要更可靠、更乾淨的電,能源系統也需要AI提供準確預測、快速維運,以及可信賴的控制。當我們開始納入「AI for Science」探索材料與化學新結構、能源探勘,以及地球天氣的基礎模型,更可以理解為何Energy+Intelligence為企業及國家貢獻的關鍵競爭力。

AI不僅是能源消費大戶,也正在各個面向優化新能源應用,包括:(一)發電方式、來源的探勘、發電優化,(二)電網穩定,及(三)降低耗電及用電端優化。

在發電與儲能端,AI正加速能源資源的探勘與新材質研發。透過地震波與電磁感應數據分析,AI可更精準偵測地熱資源;在海域與山谷,AI對潮汐與風速的長期預測,能幫助規劃最佳的風機與潮汐發電位置。

材料科學領域也因AI for Science而出現突破,例如AlphaFold2在蛋白質結構預測的成功,有機會用來加速電池與太陽能板材料開發。過去太陽能發電每提升1%可能需耗時數年,AI有機會將開發週期縮短30~50%,並在固態電池、氫能儲能等新興領域找到更安全、更高能量密度的材料組合。

AI正在成為解決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的核心工具。風電、太陽能、潮汐等發電量深受天氣影響,輸出曲線常常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大幅波動,這意味著其他發電機組(如天然氣、煤、水力)必須即時補上缺口,或透過儲能設備平滑輸出。AI的價值在於提前預測這些變化,讓調度單位能在幾小時甚至幾天前準備好備援計畫,因為各個能源系統啟動的成本以及需要的預置時間不同,從幾秒到幾個小時。

Google DeepMind與英國國家電網的合作案例顯示,透過AI預測風電輸出,準確度提升直接讓風能的經濟價值增加20%。同樣的,台灣也正使用AI系統預測未來4到72小時太陽光電的變化,提供電力調度依據。

再生能源預測與地球的天氣系統變化息息相關。

生成式AI的進展也推昇「地球系統基礎模型」的整合,例如最近《Nature》上發表的AURORA基礎模型,能同時處理空氣品質、海浪、颱風與天氣預測,比傳統數值分析快上數十倍,且能在不同地區與時間條件下預測,對於掌握再生能源間歇性的太陽光輻射、風速、潮汐等有很大的助益。

同時,準確的天氣預測(大雨、溫度)也能掌握用電端的用量趨勢,協助智慧電網分區負載平衡、電池充放電優化,甚至辦公大樓與工廠的需量反應(減少電網用電)。當預測能力與調度能力打通,AI不只是再生能源的輔助工具,而是讓再生能源成為穩定、可規劃的資源。

在維運端,AI的價值在於找回「可回復損失」,並縮短從偵測到修復的時間。以太陽光電為例,電站層級的停機、組串層級的汙損與遮蔭、電氣層級的接觸不良與誤停,都會造成可觀的損失。資料驅動的診斷可以在至小時級偵測到異常型態,配合工作單與現場流程,將修復時間壓到最短;在風電、燃氣與燃煤機組上,同樣的技術可用於振動與溫度特徵的早期偵測,以延長壽命、降低突發停機。

我們的經驗發現,在大型太陽能案場使用AI驅動的監控服務,可以將發電損失由5.5%降至0.9%,以短期台灣20 GW的太陽能目標(2025年時)來看,可以省下將近4個超大型太陽能案場的規模。

在新一代電網中,穩定供電不再只是「發多少、用多少」的平衡,而是必須在複雜且瞬息變化的情境下,同步協調發電、充放電、價格預測與供需調度。這需要在邊緣(edge)即時運算與決策的AI系統,透過感測器與IoT架構收集數位電表、風機、變壓器、輸電設備等即時資料,提前預警設備異常、降低停機風險。同時協調各種發電來源、儲能電池與用電端,組成虛擬電廠(VPP),在尖峰時段回饋電網。傳統多依賴規則式控制,如今可結合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在模擬中反覆優化策略,提升調度效率。由於能源已被歐盟《AI Act》列為高風險應用,這類系統必須兼顧可解釋性與審查機制,確保關鍵決策既快速又可追溯。在此情境下,EdgeAI也會逐漸在能源扮演關鍵角色。

能源轉型不僅帶來產業結構的重整,還創造智慧電網與綠能服務的新機會。當AI融入能源,發電、輸配、儲能與用電端不再彼此獨立,而是透過演算法與即時資料緊密整合,形成具備韌性、可優化且能交易的動態網路,讓能源成為可被彈性調度的資產。

數據呈現這一趨勢背後的產業規模:AI在再生能源市場的規模,從2022年約6億美元,預計將躍升至2032年的46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3.2%。同時,智慧能源市場(smart energy)在2022年約為153.8億美元,預測將成長至2030年約316.4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9.6%。

顯而易見,Intelligence與Energy的結合已成為全球基礎建設的雙引擎,在AI主權、能源安全、與氣候議題三重壓力下,更是國家與企業競爭優勢發展關鍵。

現任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曾任富智捷(MobileDrive)技術長暨副總經理,推動ADAS及智慧座艙系統產品進入全球車用市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博士,專精於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自駕車、機器人等領域。為訊連科技研發團隊創始成員,慧景科技(thingnario)共同創辦人,NVIDIA AI Lab計畫主持人;曾任IBM華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美國微軟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習慣從學術及產業界的角度檢驗技術發展的機會,擔任多家科技公司AI策略顧問。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