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永续宜兰智能城 建立创新创业实证场域
伴随移动科技、云端服务、物联网、Big Data等新兴科技兴起,开始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使得智能城市议题渐趋火热;而这股智能化建设风潮,不仅在直辖市发酵,邻近台北的宜兰县,也积极推动永续智能城计划。
坐拥「好山、好水、好风光」的宜兰县,凭藉着优美环境、清澈水质,一向享有绿色县市美名,因而造就兴盛之观光与农业;但这些看似与科技应用关联不大的素材,在宜兰县长林聪贤的眼里,却是难得的有利条件,足以让宜兰跃为迥异于六大都会区的智能城,亦是全台湾绝佳的智能城市实证场域。
主要是因为,宜兰县全县地理条件的出入口有限,有助于规划明确之验证区域,再加上县内人口仅占全台2%,验证参与人数适当且样本性强,尤其老年人口占比高达14%,更有利于银发族产业研发及应用实验。
更重要的,宜兰不同于多数都市「运用中央协调优质服务或在荒地造镇」的发展样态,相对有利于发展虚实互补模式,可望在推动过程中,针对交通物流、虚拟应用、文创美食及无毒有机农业等发展主轴,迅速带动周边营收效益。基于这些思维,林聪贤决心大力推动「永续宜兰智能城」计划。
透过智能系统辅助 打造永续宜居城市
「我们的动机很明确,即是面对城市永续发展与良好治理所面临的种种议题,透过资通讯技术应用,拟定具有智能适应的智能系统策略组合,以达到低碳、生态、永续与宜居的目标!」林聪贤坚定指出,基于对宜兰这块土地的热爱,县政府责无旁贷,将持续瞄准绿色生活、时代正义、友善城市、好的治理与服务等各面向努力不懈,将宜兰打造成为真正的适居城市。
针对宜兰发展成为智能城市的相对优势条件,林聪贤娓娓道来,他指出,首先如同前述,在地理上,宜兰是一个封闭区域,因而蕴含独特特色,在交通上仅具12个县境出入口,反倒有助于规划更明确的验证区域,十分适合诸如移动通讯、物联网设备等产业,在此设立实验与研发中心。
其次,宜兰县人口只占全台湾的2%,比例不高,但验证参与的人数及族群却非常多元,意即在宜兰所做的母体,便可作为全国性样本,非常适合智能家电、或市场调查与顾问等产业,来这里设立市场模拟中心。
再者,宜兰县临近大台北都会区,两地间仅有不到50分钟车程,可藉以形塑高度灵活的资源调度效率,且因拥有北台湾最经济实惠的地租及生活条件,加上生活氛围相对闲适,有助于企业发展生活体验、创意发想的研发基地。
最后,头城海缆站为台湾北部、乃至东亚与美洲大陆,最重要的国际海缆上陆据点,林聪贤深信这对于国际级数据中心,有一定吸引力,可善用此优势带动相关数码产业的发展与进驻。
但不可否认,宜兰属于乡村型城镇,面临人口老化问题,亟待援引资通讯技术应用,逐步推动包括票证、防灾、智能节能、社福及银发照护、通讯、治安、交通控制等各项服务之落实发展,进而藉助巨量数据分析、开放数据及结合适地性的图资,进一步凝聚成为智能情报,最终在发展产业促进、公共服务及城市治理等功效的同时,也能如愿实现优质生活愿景,使县民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与安全。
盱衡优劣势条件 定义六项计划主轴
综合考量各项优劣势,林聪贤所主导推动的「永续宜兰智能城」计划,个中涵盖智能营运中心、创新共享服务中心、宜兰县政府2.0、智能示范社区、县民卫福云等六大轴心。
针对「智能营运中心(Intelligent Operation Center;IOC)」,宜兰县刻正与中央相关单位合作建立「宜兰智能交控网」,在各个重要路段及地点,设置双向车辆传感设备(eTag Beacon),经由天线读取车辆eTag特徵码,运用ICT技术运算实时的车流量及车速,同时连结可移动式的信息可变标志(CMS),并依据OpenData规范与交通服务电台、移动APP进行数据交换及推播,透过多元信息提供,让用路人在上路前便可收到由宜兰县政府所提供的实时交通状况,及早安排旅程。
宜兰县IOC除构思将大数据(Big Data)应用于交通面,也正与国内外企业与学术单位合作,亟思透过物联网技术(IoT)及ICT,将蒐集到的防灾、观光、通讯、节能、污染防治、健康照护等传感及运作数据,整合于单一作业平台,以满足实时信息预警、图示化、资源调度、非紧急事件处理、历史信息、关键绩效指标监控、分析预测等决策服务需求。
有关「创新共享服务中心」,林聪贤从一开始,便扬弃了其他县市政府以大型集中式建筑群来建置类似园区之建设思维,强调结合现有资源,部署各类不同服务核心所需单元,例如以高速网络串联各服务单元,并以共享分享原则有效使用各项服务资源,终至将「核心需求单元」、「高速网络」、「公用分享」三者串接成宜兰创新智能园区推动计划的服务神经系统。
例如县政府盘点县内可作为创客(Maker)运用之营运、训练、实验与验证、创(跨)业信息交流、3D打印等工程技术及设备的据点及资源,搭配运用跨校联盟、志工辅导等模式,将这些资源提供予年轻人,接着透过虚拟园区与共享服务中心型式,经由高速网络的连结,使这些年轻人得以顺畅使用资源。
另值得一提,宜兰县也构思善用中兴文创园区、宜兰科学园区等两个旗舰园区,提供固定的展示(演)及体验空间,让真正有志以宜兰在地生活经验作为创作元素的自造者,愿意将宜兰列为创业基地,并推动以「宜兰」为识别品牌(Power By YiLan)的生态体系。
针对「宜兰县政府2.0」,该县为迎接公民参与时代来临,并持续提升政府的效能,除了更新施政管理系统、网络e柜台及全球信息网外,也将陆续推出公民参与平台及县民论坛、舆情回应、会议室影音直播等服务,让智能政府治理及智能化公共服务更深化。林聪贤认为,此举可提供一个良好互动平台,使政府行政部门效率更好,以更快的速度与回应来跟网友进行脑力激荡。
在「智能示范社区」方面,为具体实现物联网技术对于公共服务进化之可能性,县政府将建立一个以奠基于高速光纤网络的基础建设,藉以提供智能治安、智能节能、智能交通、线上照护等创新服务机能,终至打造真能满足社区内居民、志工团体、学校、非营利机构、公务部门各项需求的智能示范社区。
林聪贤透露,在这个社区,除可作为各项公共创新服务的实验场域,县政府也积极寻求与智能家庭、智能宅配业者合作,争取这些夥伴建立产品上市营运前的实验场域(Living Lab),基于此目的,县政府积极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资源连结管道,譬如以宜兰境内的小农生产作为供应端宅配平台,期盼如愿运用ICT协助营造「无毒、有机农业的推广」,写出有效减少食物旅行里程的碳足迹之成功故事。
催生县民卫福云 化解人口老化难题
关于「县民卫福云」,深究其推动缘由,乃在于解决人口结构老化衍生之各项高龄友善课题,为此县政府除办理全台第一个以高龄长者为活动对象的「宜兰不老节」外,亦持续推动「e化服务宅配到家」、「线上健康照护」等服务,据以建立一个健康、尊严的高龄友善的新乐园。
林聪贤指出,其正在执行「线上健康照护服务」、「在地移动服务实施」等两项计划,除了期盼让民众可透过县民卫福云服务,办理各项福利措施的申请、查询或减免、健康数据之量测,乃至于照护服务记录之查询、预警、转介,另外对于信息接近能力弱势的家题与个案,县政府从不漠视其权利,将设计推出「信息代理人」制度,透过照护社工与个案管理师,将县政府提供的各项福利措施信息,传递到这些弱势族群手上,藉以实现「信息接近平权」目标。
无庸置疑,为求顺利推动「永续宜兰智能城」计划,自然不宜仅靠县政府一己之力,因此也需要诸如学界、企业、公益团体...等等外部组织的共襄盛举。
对此林聪贤表示,县政府一直努力找寻宜兰跃升的契机,依据Moore消费者偏好理论,深知从「先行经验体验者」区块进入「早期的主要市场」的这个阶段,着实存在巨大鸿沟,唯有产官学通力合作才能弭平障碍;而政府可谓一个服务有机体,虽有前述计划愿景,但力量有限,坚信唯有透过国际技术大厂、国内系统整合商,再加上县政府提供的各项机制与实验场域,种种能量结合,始可让宜兰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动能挹注。
发展智能服务 让宜兰跃为最佳创新园地
林聪贤接着强调,县政府已将智能服务列为「永续宜兰智能城」计划的关键支柱之一,主要考量是,ICT的发展对于城市治理与服务提供的过程,无疑可发挥莫大助力,但与此同时,也难免带来若干冲击与挑战,针对如何扩大其正面助益、削减其负面冲击,宜兰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但仍不排斥与各界一齐探讨,以便能持续性善用ICT方案或服务,推动智能城市建设,终至达成下列目标:
一、透过跨单位业务流程改造使宜兰县政府成为能适应各项ICT技术发展的有机体;二、透过具有宜兰适地性(LBS)的开放数据,提供给企业及个人进行各项有效之加值营运利用;三、透过智能应用服务推动来提供适居的有利环境,作为年轻人发想与累积生活经验的基地;四、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证明政府真的是为了服务民众而存在。
迄至目前,宜兰为凸显其胜任「台湾文创商机的最佳实验场」角色,戮力推动两个旗舰场域,一是以森林美学文化、绿色文创、影视产业为发展特色的「中兴文创园区」,另一则是以知识服务、数码内容及研发等三大产业族群为发展特色的「宜兰科学园区」。
总括而论,宜兰县政府期望透过产官学合作,确使任何想把创研发展中心设于宜兰的企业,都能满足所需,得以凭藉永续绿化的生活氛围、高度适居的生活环境,激发研发人才创意;以北台湾最佳的环境与生活经济条件,与临近大台北都会区40~50分钟车程,提供企业最佳的资源调度便捷性;县政府团队将为企业量身提供一站受理、专人回覆、最佳优惠、实时服务等奥援;透过封闭完整的地理条件,明确规划验证区域,将宜兰列为发展各项智能创新应用的最佳实验场域。
林聪贤最后向「对未来有想像的青年朋友」热情喊话,宜兰这块土地将提供友善环境,作为年轻人发想与累积生活经验的基地,而年轻人无需持续陷在污浊摩托车阵中穿梭奔波,只需将需求告知县政府团队,即可获得定制化服务援助;因此宜兰将是青年创客,推动创新、创业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宜兰县政府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