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軌跡顯示,過去生產力的提升總伴隨高密度的能源轉換與工業效率提升:從水力、蒸汽、電氣化、汽車與石油,到IT與網際網路,如今輪到AI。
LinkedIn創辦人Reid Hoffman新書提到的「Energy + Intelligence」之所以關鍵(之於國家或是企業),點出可負擔的算力決定智慧邊界,而算力終究受限於可取得、可擴充的電力與基礎設施。當全球掀起「主權 AI」競賽(涵蓋經濟、國防、研發、教育與價值體系),大型語言模型一次訓練動輒上億美元,帶動半導體與伺服器的巨額投資;更關鍵的是,推理(Inference,指模型訓練完成並部署後的實際運作)已取代訓練成為主要負載(約增至百倍等級),持續放大對能源與電網的需求。
Intelligence需要Energy驅動。關鍵在 token 經濟學(參考前文);雖然 2021到2024 技術進展,讓每token成本大約下降3個數量級,但總token需求持續成長(例如近來財報揭露微軟(Microsoft)的用量1年約放大 5 倍、Google的月用量年增達數10倍)。能耗端的成長也很直觀:一次生成式查詢約耗電2.9 Wh,約為傳統搜尋0.3 Wh的近十倍。再加上Edge AI的普及,自駕車、工業電腦(IPC)、機器人、個人裝置與穿戴都開始具備推理能力。當產品體驗走向「more tokens, more capable」,AI資料中心成為企業、國家競相投資標的。
AI資料中心(AIDC)急遽推升電力需求。AIDC在滿載運轉時,其耗電量可達10萬戶家庭的等級,超大型設施甚至放大20倍,相當於200萬戶。以美國為例,全國已有數千個資料中心,加拿大也接近500個,且新建規模持續增加。這些場站不僅需要更高電壓與直流(DC)供電,還必須採用晶片直冷(DtC)等先進散熱技術才能支撐高密度運算。根據多方預測,全球資料中心年耗電量在2030年前可能較2024年成長超過1倍,其中AI應用將是主要驅動力;IEA估計,在2030年, AI與加密貨幣合計將貢獻全球電力需求成長的4%。在能源結構轉型與碳排的限制下,這股快速竄升的用電壓力,正同時考驗電網擴充、再生能源佈建,以及供應鏈的應變速度。
不只需要電,AIDC甚至AI供應鏈也需要來自再生能源的「綠電」,以滿足碳盤查與國際採購規範。綠電採購與碳管理從形象工程變成出貨門檻,買了綠電並不代表風險消失,案場差異、契約條件與實際發電偏差都需要數據與流程來支撐。企業應把綠電、用電與生產節奏同時考量,用可稽核的工具模擬與結算,讓採購組合真正對沖價格與排碳風險,同時提升營運韌性。
不只AIDC,AI驅動進展的無人計程車同樣可能加重都會電力需求。比如某個都會區(如台北)每日用電約20 GWh,若一半計程車(約 1.25 萬輛)改為自駕電動車,每日額外耗電約0.8 GWh,佔全市日用電的4%。若充電集中在夜間6小時完成,瞬時功率需求可達140 MW,相當於多一座中型電廠的負載。這種轉型雖能減碳並提升運輸效率,但也對電網容量、調度與充電設施提出挑戰,必須透過排程、儲能與即時價格匹配,避免交通電動化成為新的負載風險。
因此,新一輪的電網升級以「去碳化」、「分散化」與「數位化」為核心方向。隨著再生能源(太陽能、風力等)滲透率持續攀升,電網面臨低慣量與高波動的挑戰。天氣變化,可能在分鐘內改變發電輸出,衝擊電網穩定與調度反應。同時,分散式發電資源(屋頂光電、儲能、可移時用電)大量出現在電網末端,傳統以集中式大型機組為核心的調度模式已無法應付這種「多點、小規模、高波動」的新樣貌。這種結構變化不僅迫使電網架構升級,也催生新的營運模式與市場服務,例如即時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虛擬電廠VPP、微電網(microgrid)等。
要支撐這樣的系統,企業與電力公司必須將平台從單純監測升級為可跨廠牌、跨協定、跨場域的「監測+控制+資料交換」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並將預測直接納入控制邏輯,同時在設計階段預留關鍵機電、儲能與部分製程為可調度資產,讓用電從成本轉化為可創造價值的資源。近來有案例顯示,大型資料中心可在電力需求高峰時暫時降低 IT 負載或啟用備援電源,參與需量反應市場,這不僅有助電網穩定,對營運方也是額外收益來源(例如美國部分雲端業者與 ISO/RTO 合作,在夏季尖峰時段提供數十至上百MW的可釋放容量)。
能源已不再只是營運成本,而是產品交付與市場競爭的先決條件。對製造業與雲端服務供應商而言,在電價波動與供應緊繃下維持穩定供電,直接影響合約履行與客戶信任。若能將場域設計為可調度資產,不僅可透過需量反應與虛擬電廠降低成本,亦能在電網緊急時反向供電創造收益。
這波Energy + Intelligence的趨勢正推動電網更新,涵蓋高壓變電、儲能、智慧感測與監控、跨場域控制與預測平台等,並帶動相關供應鏈在台灣的成長動能。這既是支撐本地AI生態的必要條件,也是切入國際能源解決方案市場的契機。